close
油脂攝取過量以及選錯油烹調,可是容易百病叢生,尤其許多人天天把油炸食物當做必吃的食物,且不太吃蔬果。行政院衛生署99年度的衛教宣導主軸「吃得健康」,便特別點名宣導,期望國人每週攝取「油炸食物」的頻率能降低0.1次。
◆您分得清楚「飽和」和「不飽和」嗎?
油脂攝取最可怕的莫過於「飽和脂肪酸」過量和「氧化的「不飽和脂肪酸」,可是這兩種脂肪酸,很多人並不是非常清楚。飽和油脂是指飽和脂肪酸含量較多的油脂,通常動物性油脂皆屬於此類,不過凡事有例外,魚油則是屬於不飽和油脂。
飽和脂肪是構成膽固醇的主要來源,攝取後容易使血液中的膽固醇含量增加,於是造成血管堵塞,往往被視為心血管疾病的致病元兇。不過就油脂的穩定度來看,飽和脂肪比較安定且不易氧化,因而適合高溫油炸等烹調方式。
不飽和油脂是指「不飽和脂肪酸」含量較多的油脂,植物性油脂大多為不飽和油脂,不過也有例外,椰子油、棕櫚油則屬於飽和油脂。不飽和油脂在常溫情況下,呈現液體狀態,如黃色透明液態的大豆油、透明偏綠液態的橄欖油等。
◆攝取植物油真的比動物油好?
一般人總有個印象,就是吃太多動物油容易高膽固醇、高血脂、高血壓,因此,食用植物油應該比動物油健康。這樣的印象並非沒有道理的,一般說來,動物性油脂如豬油、牛油、雞油、奶油等,含有較高量的飽和脂肪酸~會增加血中膽固醇含量,使血管硬化,引起高血脂、高血壓、高膽固醇,埋下嚴重心血管病變的致病原因的罪魁禍首,就是這種容易沾黏、沉積在血管壁的飽和脂肪酸。
植物性油脂,如葵花油、橄欖油、花生油、芝麻油等,對人體健康不利的飽和脂肪酸含量較低,取而代之的是對健康相對有益的單元「不飽和脂肪酸」與多元「不飽和脂肪酸」。這些油脂能使俗稱壞膽固醇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濃度降低,或者可維持或提高俗稱好膽固醇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濃度。
高膽固醇、高血脂、心血管疾病等對於現代人,是普遍而嚴重的健康威脅,食用單元「不飽和脂肪酸」與多元「不飽和脂肪酸」所帶來的好處,正好切中現代人的需要,因此,對大部分的現代人來說,攝取植物油確實是比動物油要來得好。
◆有所謂好油、壞油的區分嗎?
其實嚴格來說,沒有好壞油之分,應該是以烹調為主,選擇適合的油才對。由於動物油耐高溫,所以比植物油適合高溫烹調,而植物油雖然較為健康,但是高溫油炸,很容易油脂敗壞,所以有時會將植物油加工,因此未必對健康有益,所以未氫化、未氧化、未添加防腐劑等添加物,是比較好的油。
食用油只要與氧氣接觸就會開始氧化,最具代表性的就是「回鍋油」,反覆加熱致使油品變質,容易產生自由基等有害的致癌物質,對健康當然不利。此外,錯誤的保存方式,也會造成油品氧化變質。好油最好能夠含有豐富、有益的營養成分,包括EPA、DHA、次亞麻油酸等成分,這系列有益於心腦血管健康,預防病變與過敏等問題,魚油、海豹油、亞麻仁油、大豆油、堅果等都富含有益健康的脂肪酸。
◆食用油能不能一瓶搞定?
由於沒有所謂「最好」的食用油!所以食用油當然無法一罐到底。食用油種類多到令人在超市、賣場的油品貨架前傻眼,猶豫究竟該買哪一瓶才好?廠商業者為了「方便」消費者,紛紛推出集許多功能於一瓶的食用油,宣稱保健效果最多最好、煎煮炒炸樣樣行、只要這一瓶全部搞定。
其實,營養專家們一致認為,任何一種油都沒有絕對的好壞,端看你怎麼烹調、如何食用。每一種食用油的脂肪酸比例不同,其他營養成分也不同,最好能跟著不同的烹調需要,選擇幾種油換著吃,一來有助於均衡各種脂肪酸的攝取,二來又可分散健康風。
◆為什麼油炸的食物吃了會有問題?
鹽酥雞、香雞排、炸魷魚、炸甜不辣、薯條等油炸物三、五步就一攤,國人愛吃嗜吃的程度可見一斑,走過油炸小吃攤,一陣香味撲鼻,實在讓人難以抵擋,雖然明知道油炸物不健康,但想吃的欲望實在克制不住,有沒有辦法可以抵銷或減輕吃油炸物對身體帶來的傷害?這是很多重視自己健康的人所關心的問題。
高溫油炸的食物卻可能氧化變質,例如蛋白質遇高溫,可能變性成為致癌物;而澱粉類食物經高溫油炸後,也可能產生致癌物─「丙烯醯胺」,因而會增加多種癌變的風險。國人習慣大火爆炒的烹調方式,產生的油煙卻可能是國內女性罹患肺癌的主要原因,過去許多研究推估,國內女性肺癌的罹患因素,油煙約占了一半。
一般人的油脂攝取量應占總熱量25%-30%之間,太少油脂攝取,會影響荷爾蒙的分泌,所以凡是平衡才是正途。在油品的選擇上,聰明的健康吃法,就是按照不同的烹調方式,使用不同的食用油,如此就能讓油脂發揮最好的功效。
在烹調上,用油也應改變習慣,在油入鍋之前,先放點水,待水滾了再加入油和食材一起拌炒,這樣一來可將熱炒的溫度降低,避免加熱的溫度超過發煙點,除了避免油脂變壞外,也減少吸到油煙。相信把握「選對油、吃對油」,就能讓油變成扮演身體健康的重要角色,而不是健康的沈重負擔。
文:網路轉載/健康世界423期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